肩负担当, 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

———访副校长牟少岩教授

期次:第7期    作者:学生记者 鲁晨晖   查看:114


  近日,牟少岩教授为学校党的十九大精神处科级干部培训班、“党校讲堂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内涵和我们的使命》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他接受记者采访,就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个振兴”以及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担当和作为,畅谈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充分发挥优势,在五个振兴中寻找机遇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牟教授认为,我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将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转化为巨大科技能量,全力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牟教授认为,五个振兴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乡村的产业振兴了,人才、资金等要素才会向乡村聚集。
  “要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传统产业重在建立现代化的经营体系,实现进一步的振兴与发展。”牟教授认为,建立先进的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好销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什么赔什么”的问题。而这个关键是建立“以销定产”的经营体系。只要提前找好了销路,农民就按照需求生产,这是破解“种什么赔什么”的关键。但目前形势下,“订单农业”在中国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培育时间。
  在传统产业之外,农村新业态正日益蓬勃壮大。牟教授认为,新业态的发展是农村产业兴旺的表现,也是最有发展空间的一个方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农村新业态主要包括互联网+、休闲观光旅游等形态。而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潜力巨大。”新业态的发展贡献,主要在于其带动就业、带动增收的能力。农产品销售问题解决了的同时,农民就业问题也解决了。
  就“人才振兴”而言,牟教授认为,人才缺失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障碍,影响全局。“乡村振兴的动力是人才,而人才振兴是破解人才缺失这个障碍的法宝。要真正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一要解决农村的生活条件,二是把待遇落实到实处。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需要用待遇弥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在“文化振兴”方面,牟教授认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承乡村文化的人在流失,传承乡村文化的空间在遗失。而文化振兴的提出,让乡村文化得到了重视与保护。“就是要保住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农村。”
  重新认识,定位农业大学社会服务职能
  学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于2月11日成立,并组建了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和研究力量,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开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近日,学校从全校筛选出一部分教师作为首批乡村振兴特派员,为研究院的工作提供科技人才的支撑。
  “作为一所农业院校,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农业的振兴发展这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牟教授说。在他看来,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之路,尤其要引起农业高等院校的深思。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使命之一,今后几十年农业大学服务社会的战略重点就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它涵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应以强有力的机制、前所未有的力度来突出强化这种社会服务职能。
  肩负起乡村振兴中的农大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牟教授表示,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创办,是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意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惠及农民、利及长远的重要工作。学校将围绕“农”字上下功夫,将近期科研重点和中长期科研重点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瞄准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脚踏实地服务于农业四大基地和六大产业建设。
  “未来几年,学校应深入一线加强农村技术服务指导,传授先进实用的种养殖技术,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培植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把山东省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为助力山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同时,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作为农业高校,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农科人才,为农业的发展做好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