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本为本 注重内涵发展 努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宋希云校长在青岛农业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暨第十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期次:第4期       查看:588

老师们、同志们:

2018年,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也于2018年12月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对教育强省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青岛农业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暨第十次教学工作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山东省教育大会精神,对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动员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聚焦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6年7月,我们召开了第九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动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抓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一)以评建工作为抓手,审核评估取得可喜的成绩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2015年3月,我校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制定迎评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审核评估动员大会,营造迎评促建工作氛围,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开展了专业自评与专业剖析、制度的废改立、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档案的规范化建设、课程分析和精彩一课等系列评建活动。2016年11月,审核评估专家组入校现场评估。2017年4月,省教育厅下发《青岛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明确提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和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和质量导向,我们制定了《青岛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2017- 2018年我们凝聚全校力量认真落实各项整改任务,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牢固,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教学过程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条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高,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好,教师和教学资源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实,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的目标。

(二)强化专业建设,专业内涵稳步提升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培育新兴专业生长点,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坚持特色发展理念,紧密对接山东“十强”产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服务适应“四新”经济发展需求,2018 年新上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撤销生态学专业,停招农村区域经济与发展专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2016年以来,加大与青岛英谷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与传统专业嫁接,开设了大数据、智能硬件与产品设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等5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方向,打造“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专业,促进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

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学科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专业,打造专业品牌,辐射带动专业群整体均衡发展。201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应用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8000万元;学校投资2100万元对2017年获批的植物保护、风景园林、水产养殖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自筹经费专业(群)和动画、通信工程和土木工程3个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进行建设。2018年完成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中期考核,10个专业群全部达到预期建设目标。通过重点专业(群)建设,发挥了重点专业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作用,共计辐射带动50余个专业的建设工作,办学条件改善明显,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大幅度提升。2018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4800万元。自2016年以来,学校还多方筹集资金6585万元用于其他专业(学科)建设。

(三)坚持引育并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

学校秉承“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坚持“引育并举”,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教师数量明显增加,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目前,学校逐步建成一支结构日趋合理、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有效支撑了本科教学。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822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318人,博士比例达到49.61%。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 、国家杰青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73人(次),从企业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综合素质高的产业教授74人。2 0 1 6 年以来,共引进人才2 2 3名,其中158名为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毕业的博士,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2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45人。定向培养的7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有18名教职工考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引进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1人;聘请客座教授113人,名誉教授3人,特聘教授27人;返聘高级专家6人,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9人。以尚书旗为带头人的农业机械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梁文星团队和郝智慧团队的外国专家团队成功入选“外专双百计划”,是山东省连续两年入选“外专双百计划”的少数高校之一。获得“国家文教类外专高端项目”3项,“山东省人社厅外国专家系列讲座项目”1项,累计获得资助近1000万元。三年来,我校共聘请外教39名,其中语言外教21名,专业外教和短期外教18名,外籍教师层次明显提高,其中有9名外籍教师和专家具备博士学位,满足了本科、研究生教学的需求。
??积极探索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构建教师培训培育体系。按照教师成长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培训,靶向施策,精准发力。2016年出台《青岛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实施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启动新入职教师助教工作和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学时制,培训质量和成效显著提升。2016年下半年以来,114名新入职教师参加山东省教育厅岗前培训,88名新入职教师参加助教工作,选派119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科研合作及国际会议等,选拔39名教学业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2017年实施教师培训学时制以来,开展各类培训会或教学工作坊共计30余场次,教师参加线下培训2700余人次、线上培训400余人次。
??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出台《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和《青岛农业大学“最受欢迎本科任课教师”评选办法》,修订《青岛农业大学“青年教学能手”评选办法》等。三年来,尚书旗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青岛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陈海华等4名教师获“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高丽等12名教师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曹敏等10名教师在“外教社杯”、外研社“教学之星”山东省和全国外语类教学大赛中获奖;李娟等2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卓越教学奖”;刘峥等62名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赵长星等10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谭玲玲等76名教师获“青岛农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本科任课教师”称号。
??(四)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扎实推进学分制改革。2016级开始实施学分制收费管理,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学业管理、选课管理、学分制收费等相关制度,修订培养方案,压缩学时学分,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专业的更大自主权,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制度,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因材施教扎实推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坚持以精品优质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和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三年来,继续推进了名校工程建设期间立项的358门网络视频课程、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学院层面的验收工作。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结合,慕课的建设、运行与共享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2017年,学校出台《青岛农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工作量认定标准,提高教师利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明确学生修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和自主学习积极性。2017年启动在线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基本完成12门在线开放课程的视频录制、后期加工和平台上传工作,8门课程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
??以改革促教学,以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示范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学校一直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教学研究成果丰富。2016年以来,学校启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5项,先后成功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10项。2017年组织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凝练工作,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1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5项。2018年积极遴选推荐参评山东省第八届教学研究成果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充分发挥了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教学改革大幅度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五)强化资源建设,办学条件逐步优化
??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基本保障。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建设的首位,强化教学资源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科学规划,加强校区建设。三年来,科技楼、教学动物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知行楼、食品楼、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研究生公寓项目和机电学院农业机械展厅项目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新增教学、科研、办公等用房建筑面积近94201平方米,办学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完成平度校区项目的论证、规划和设计工作,2017年5月开工,22个楼座全面启动,17个楼座完成封顶,现正克服困难,积极推进。完成蓝谷校区建设和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初步构建起“一校两地、四区一园”的办学格局。
??完善配套设施条件,优化教学生活环境。投入2220万元完成科技楼、食品楼、蓝谷校区实验室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并以科技楼和食品楼启用为契机,对实验用房进行规划调整,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和布局。投入1500万元,完成社会工作实验室等34项实验室建设及改造项目。三年来,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亿元,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至3.93亿元,实验室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投入7600余万元,完成了9栋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86个卫生间等升级改造专项工程60余项;争取政府资金750余万元,完成了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采暖系统节能改造及学校节能能源监管平台一期建设;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了海都餐厅、润兴餐厅、博爱餐厅等餐厅全面升级改造;投资270万元完成了灯光篮球场和五环体育运动场的升级改造和维护。
??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统筹资金1.5亿元,建设农业分子生物学平台等7个学科平台和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平台;投入1300多万元,配套升级改造校级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资金807万元,启动了校级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类公共实验教学中心一期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教学实验中心(室)17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47个,其中国家级实践基地3个。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2016年以来,学校投入3108万,进行教学设施信息化改造,建成先进的教学服务数据中心、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多媒体教室网络中控系统和校园云盘,完成光纤入教室、云桌面教学、教学资源云服务等工程,部署了本科教学管理系统、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和在线教学平台,按学分制要求改造了教务管理系统,并将校园“一卡通”、财务系统、学工系统、网络教学空间、在线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学生成绩和学籍证明自助打印等系统集成,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投入1021.31万元,以农业机械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建设了农业机械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虚拟仿真试验、浸入式体验教学和虚拟现实与交互。投入150余万,建设了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化工单元实习、化工生产实训四个系列35个实验项目的虚拟现实与交互。
??(六)坚持开放办学,人才合作培养创新发展
??坚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大力拓展开放合作办学理念,积极拓展本科生的国内外合作培养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动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本科人才培养优质教育工程项目,让更多学生接受多校联合培养。2015年以来,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每年从14个专业中选派学生进行校际访学。目前已有148名本科生到合作学校访学,有106名学生完成联合培养项目,有70.6%的学生考入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成效显著。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办学类型与层次。2016年以来,我校新开拓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等国外友好院校23所,签署合作协议43份。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公派出国(境)交流奖学金管理办法》,与默多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正式招生,建立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中外合作办学完整的培养体系。截止目前,共设立国际交换生项目19个、国际专升本项目13个、国际本升硕项目13个、夏(冬)令营项目9个,三年累计公费派遣学生出国230人次。建立了国际学生语言生、预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三年来,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共计320名国际学生,目前在校国际学历本科生、研究生41名。
??(七)严管理、重引导,优良学风持续向好
??坚持思想教育导学风、严格管理正学风、丰富载体促学风,全方位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以学工部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家校协同合力推进的学风建设格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实施优良学风“引航工程”和优良学风“涵育计划”,扎实开展“三进三出”教育,创建“三零”课堂,持续开展教学区上课督导检查,经过三年的强化管理,教风更加淳朴,课堂教学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学风更加浓厚。经第三方评价数据显示:我校2017-2018学年大一至大三本科学生整体学习主动性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国同类院校。
??(八)建体系、搭平台,创新创业成果丰富
??按照“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火种,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精心打造教育、培训和竞赛、项目孵化三级递进的全过程、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向“专业化”纵深发展。二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完成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完善创新创业奖励激励制度。三是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育人导向,创新第二课堂形式,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三年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学校每年常态化开展“一院一品牌”大学生科技竞赛37项,专业技能竞赛60项,对接省级以上竞赛40余项;设立校级创业训练项目500余项,获批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60余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602项,获批国家级创新项目212项,学生累计发表论文117篇,获得专利62项。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1257项,其中国奖471项;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1800多人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立项、创新创业竞赛、接受创业大学、创新创业班、企业实训班创业能力培训的学生1 7 0 0 0余人次。实现挑战杯(国赛)三等奖至特等奖的突破,培育出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第十四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秸秆集束打捆机》等一批优秀成果。“智能农机创新团队”入选2016年度大学生“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先后有75个项目入驻创业孵化中心,成功孵化海虹水族有限公司等12个项目。培育出了国际索尼世界摄影大赛青少年组奖项获得者徐逸凡、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获得者初腾飞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涌现出14支全国优秀实践服务队,68支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我校的教学研究成果《构建“立足专业、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荣获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018年被山东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九)强化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坚持“以学校为主导,教学单位为主体,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建设理念,构建了校内监督监控、校内评估、专业认证、第三方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组织了 2 届校级教学督导换届工作,强化了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推进了二级学院层面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工作,初步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了《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加强了教学督导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等教育教学环节的监控、指导和信息反馈。严格调停课制度,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了教学运行;利用“校友邦”网络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强化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继续推动专业评估,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7-2018学年开展16个新上专业的评估工作,启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2017-2018学年在校生“学生成长评价”。
??通过强化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教学运行管理和监控,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结果表明: 我校2017-2018学年本科大一至大四年级德育、基本能力、职业素养提升明显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同年级水平;在校本科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行为各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国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从我校毕业生近三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考研率从2016年的14.59%上升到2018年的20.51%,增长近6个百分点,其中动物科技学院考研率连续3年保持40%以上,植物保护专业连续2年超过50%,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6年的13.14%提高到2018的28.54%。
??老师们,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渗透着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体现着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和担当,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向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本科教育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尚未牢固树立。
??二是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产业对接不紧密,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尚需优化,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人文社科素养、三农情怀、宽广视野的培养需求,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三是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不同专业之间师资发展不平衡,部分专业师资不足问题仍然存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学团队建设薄弱,教师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对教师能力提升和生涯指导支持力度不够。
??四是教师潜心教学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意识有待强化,对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力度不够;对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五是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不清晰,自主学习意识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大学学习存有一定的盲目性,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六是国际交流合作深度不够,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展。
??七是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与机制体制不完善和功能发挥不充分。
??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新阶段我校本科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部署,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去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四个明确”的要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检验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进一步阐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顶端,其中本科教育体量最大,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承担着高水平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任务。去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教40条”,正式在全国高校中吹响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的冲锋号。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的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没有一流的本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和高校的共识,加快建设一流本科,努力培养一流本科人才,越来越成为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目标。新时代本科教育不仅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的核心使命,而且担负着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思想自觉,更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服务“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我们独特的贡献。自1997年开始,经过三次本科教学评估,我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本科教育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优良的教风、浓厚的学风已成为我校一张闪亮的名片,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越来越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国家和省市“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大众的期望,是学校面临的永恒命题。2017年12月,我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学校发展进入了“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新阶段”,明确了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和任务举措。去年12月,我省教育大会围绕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更好服务“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的目标要求,对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了战略蓝图,明确了目标任务,也为我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蓝图已绘就,使命更光荣。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步伐,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新高教40条》和《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山东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重要“施工图”,强化“以本为本”,扎实推进“四个回归”,构建完善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群,引领带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大学文化建设取得更加显著成效,培养造就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建成立德树人标杆学校。
??三、围绕本科教育重点环节需要采取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科教育,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突破。重点要推动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本科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本科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既要对各种错误思潮保持警惕、有效防范,又要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校活动的管理,有效防范校园传教和敌对势力渗透,确保学校和谐稳定。
??要强化理念导向,从学校精神文化、体制机制设计、制度规范等多个层面,把狠抓本科教育,把立德树人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和思想、行为自觉,贯通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成立校、院二级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本科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开展情况,听取相关汇报,加强督导指导。
??要强化“三全”育人格局,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本科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尽快建成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
??要强化“大思政格局”,努力构建思政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为抓手,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原则,继续完善“三足鼎立”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山东“十强”产业,适应经济新常态,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学科专业跨界融合发展,强化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探索“ 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校、校所、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与行业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建产业学院,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构建“双导师、双校园、双语言”的培养环境以及跨境协同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探索教学资源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机制,进一步深化学分制和主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构建多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坚持强化专业的原则,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结合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加大力度整合和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着力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每个专业设置专业核心课程5~8门。坚持专业核心课程要精,要突出专业特性;学时要开够开足,强化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强化顶层设计和成果产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专项用于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教学研究。自2019年开始,改革传统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方式,实施“专题类”立项。突出学生中心,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等开展专题立项研究,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育人功能,设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针对“专题类”项目,学校和学院等相关教学单位要做好教学研究立项的顶层设计,提前谋划,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精心凝练,加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产出率,提升教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学生课业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深入调研,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精专业要求,适当增加学生学习课程“课业量”,明确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和课程拓展内容,写进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为大学生学习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发展潜能。将“课业量”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范畴,完善教师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拓展课程深度和难度,认真上课,强化过程管理和考核,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富有挑战度的“金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与考试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丰富过程考核的形式与内容,综合运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和在线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和难度进行科学监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完善课程教育、培训+竞赛、项目孵化三级递进的“全过程、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使创新创业进一步向专业化纵深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基于专业的“一院一品牌”
??科技竞赛或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实现品牌活动专业全覆盖;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紧密结合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全覆盖;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作用,加大创新创业成果的产出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三)优结构,强内涵,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按照“结构优化、重点引领、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建设理念,聚焦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立和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推进专业现代化改造,提升专业内涵。
??科学调整专业结构。精准对接现代“十强”产业领域的专业,调整、淘汰就业前景差、市场需求不高的专业。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 专业方向) , 重点打造“ 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专业群,着重培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四新”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持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增强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认真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突出产出导向,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对接专业认证工作要求,修订《青岛农业大学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出台《青岛农业大学专业认证管理办法》,健全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设立“专业认证培育”专项经费,用于受理认证专业条件建设、专业认证工作和专业认证维持,大力推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人才培养接轨。
??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建设一流专业是实现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用好项目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做强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建成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省级一流专业点,辐射带动专业群整体均衡发展。
??(四)建设优良课程体系,强化优质课程建设与运用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综合发展,打通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强化教学资源保障水平。
??在做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美育和劳动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劳动意识,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做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美育和劳动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劳动意识;强化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三农情怀、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推进课程内容更新。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教学。组织教师编写《青岛农业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向以及先进的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融入教材,引进课堂和实验室。鼓励教师分解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提供给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丰富课程资源。实施《青岛农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规范在线课程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每年设立在线课程建设专项资金,规划建设30-40门在线课程。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进一步遴选有条件、有特色、有潜力的课程积极建设和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力争5年内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4门、省级一流课程6-10门,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弥补我校课程资源不足,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依托在线开放课程,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模式创新,示范带动教学模式改革,形成新型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关系,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信息技术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保障
??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和加快壮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和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根据各专业师资状况及办学要求,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优先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要,重点解决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的问题,使专兼职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针对通识课、基础课和人文学科师资不足,学校将进一步细化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重视教学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评价,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教的好,优先满足学分制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改善学缘结构;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深造,充分接触和了解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核心内容、教学手段、科研方法,持续推进教师队伍的博士化和国际化进程,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健全教师发展支撑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增加教师教学发展专项培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力度。面向全体教师,拓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渠道,构建宽松和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学发展服务平台;面向中青年教师,进一步强化落实助教工作制度,建立助教工作档案,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对接国家和山东省举办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各种教学相关竞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落实好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加大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专项资助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更多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从事一线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锻炼,力争5年内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立项建设专业群“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加大教师国内外研修支持力度,增加教师国内外研修专项经费,支持更多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和高水平学术交流,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展教师国际视野。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出台教学团队建设与评选管理办法,建立教学团队遴选、建设、激励和退出机制。设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专项经费,每年遴选资助建设5~7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校级教学团队进行培育。通过建设,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引导教师增强教学团队意识,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六)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深化合作育人
??坚持开放合作战略, “ 走出去”,“引进来”,广泛争取国际、国内各种社会办学资源,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交流领域与渠道,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办学。
??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大力拓展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项目,力争5年内建设2-3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有效推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鼓励学生出国访学,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化办学领域,促进学校国际化事业大发展,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办学水平。完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规范,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经费投入。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完善来华留学招生与培养激励政策,提高培养层次,优化生源结构,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
??加大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力度。继续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优质教育工程项目。一是争取更多的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扩大选派专业的范围和选派学生的数量,使更多的学生享有多校联合培养的机会。
??(七)完善学风建设和考核机制,培育优良学风
??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建立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建设、不端行为查处等完整工作体系,强化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完善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修订《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奖先树优在学风培育中的激励作用;修订《青岛农业大学学院学生工作考评办法》,突出学风建设在学院学生工作主体作用和考核权重,通过目标规划确立、动态监控反馈、重要节点把控、结果调控激励,做到工作推进有规划、过程实施有督导、目标绩效有考核,增强学院推进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动力。严格日常教学全程管理,继续扎实推进教务处、学工部(处)、团委和各学院联动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四、加强机制条件建设,保障高水平本科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机制体制为保障。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本科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工作激励机制。
??(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完善各种教学管理系统。积极进行现有教室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增加带宽,提升网速;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规划建设20个以上智慧教室,将物联网、智能交互音视频、录播、互动教学和教学运行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等有机融合,通过专业化的智能化交互和集中化管理,营造全新的智慧教学、学习环境。部署学科建设大数据平台、科研管理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管理系统,升级改造网络教学空间和研究生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制定《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培育,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整合现有的计算机机房,建设全校统一的计算机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度。制定《青岛农业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1-2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和2-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研发工作,积极培育开发有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对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申报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健全创新创业学院机构设置和职能,加强创新创业管理人员队伍和制度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设,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加强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示范点建设。
??保证教育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调整财务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着力加强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开出率,提升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满足实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加大在线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推动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深入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大教学研究成果的产出率。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扶新强弱,促进专业均衡发展。
??(二)强化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评估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管、办、评”分离。
??完善校院二级教学督导队伍和校级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办学主体下移。抓实教育教学关键节点的质量监控,强化教学信息反馈的改进落实,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要强化督导检查,把本科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办学质量评估考核和各级党组织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和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各类考评体系,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继续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我校进行在校生学生成长评价,构建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继续深入推进第三方评估工作。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到2020年,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增加教学管理系统人员编制数量,配足配齐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加强高水平教学管理人员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一批有理想、服务优、态度诚、爱师生、业务精、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学管理队伍,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完善教学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完成1门以上本科生课程的全程授课任务,实现教授、副教授100% 给本科生上课,并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聘期考核的入门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扎实推进教师分类考核;建立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施行师德师风和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评一票否决制。
??老师们,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经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踏上新征程,迎来新任务,誓当新作为!在这一新的历史交汇期,让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强化立德树人,坚持开拓创新,勇立时代潮头,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全力谱写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