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机遇更是使命: “基地建设社会实践” 服务乡村振兴

    是机遇更是使命: “基地建设社会实践” 服务乡村振兴———访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 人物简介:李中华,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院长,留日农学博士、国际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青岛市人大常委、青岛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合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大以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学校各个单位的重要使命。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的前身合作社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重新调整为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基地建设为平台,搞“接地气儿”的社会服务  “我一直秉持‘人才培训与产学研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也将这个理念运用到学院实践中,努力搞‘接地气儿’的社会服务。”李中华告诉记者。  基地建设是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在高校设置的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综合性二级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合作社思想、弘扬合作社文化、传播合作社知识、培养合作社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办学宗旨,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互助为本、合作为源、三农为根、实践为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植青岛,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联系世界;办一流专业,展合作宏图”的发展定位和以“早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的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是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目前,学院在省内各地市建立4个产学研工作站、1个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2个综合试验站,此外为方便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各类实践,建设9个合作社专家大院、3个专家工作站,指导建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200余家。  临沂沂水是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自2016年1月起,学院与山东蒙山龙雾茶业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合作,并成立专家工作站,重点就合作经济管理、茶叶种植、深加工等方面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  据李中华介绍,专家工作站为该公司发展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顺着发展规划这条主线,学院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智力优势,对其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产业发展定位以及茶产业链的构建加深都进行了长期切实的指导。  为促进茶产业三产深度融合,专家工作站又为公司制定了“蒙山龙雾山茶庄园”工作项目规划,提出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核心、以茶文化主题酒店、茶文化体验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计划,使茶产业效益提升30%-40%左右。  “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不仅让公司效益提升,‘以产业带动扶贫’也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李中华介绍,公司所成立的“沂水高山茶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户农民,最初一半以上是贫困户,经过为这些贫困户免费提供茶叶用有机肥、高价收购茶叶等方式的扶持,2016年年底,仅剩下60户贫困户,真正实现了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各类课题,而人才是发展的动力,我们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李中华说。  以上带下共出力,师生共助乡村振兴  学院一直注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三农为本、实践为要”的教学目标体系,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复合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为立足点,以培养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探索本科办学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  除了发挥教师团队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力量之外,学院还积极引导和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学院以山东省连续开展九届的“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广泛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2011年起,院长李中华专门带领学生组建调研山东社会实践团,深入基层积极展开对乡村合作社产业调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17年7月,学院调研山东小分队前往淄博市博山镇杏福源乡村旅游合作社实地调研该合作社运营情况。结束参观调研后,团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交流实践过程发现的问题,运用专业知识整理解答,并据此制定了下一步的持续调研计划。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关键。2016年,学院组建暑期“三下乡国家级立项赴滕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对重点贫困家庭进行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提出改善建议。发展经济1502班的尹腾翱说,“同时我们还与全省小康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该村在扶贫政策及落实情况方面的情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团队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专门邀请红十字会的成员对村民进行基本急救措施的指导,并发放急救包和救护宣传手册。”尹腾翱说,“同时我们成立了文艺队,学习广场舞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还开设传统文化等课程,培养儿童的国学兴趣。”在实践前期,团队成员还动员学校师生及社会力量募捐图书,“我们把募捐的500册书籍带去给当地的孩子建造了一个书屋。”农村区域发展1302班的刘岩对记者说到。  开门办学拓思路,社会实践跨“国门”  作为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的学术研究高地,学院秉承开门办学理念,广泛接触国际知名的高校、学术团体及其他组织,通过参观访问、交流洽谈寻求合作机会,推进了中外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交流,构筑了开放办学国际平台,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长期聘请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及台湾地区知名专家、学者60余人为学院客座教授或专职研究员,形成了精干的具有国际化意识的研究团队。同时也将学院的学生社会实践更早一步跨出了“国门”。  学院多次组织师生赴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社会实践。2017年1月,学院江文斌老师率学院学生考察学习团一行18人访问台湾逢甲大学,并分三组在多种农业模式发展的台湾高雄大社联合社合作农场、台湾储蓄互助协会及发展齐全的台湾储蓄互助社、独有特色的原住民南投仁爱乡合作社场开展实习。  “实习期间,同学们直接参与农场、互助社、合作社工作,与当地农工、社员一边劳动、工作一边交流,了解了其组织结构、协会原则、协会任务、管理运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台湾的合作社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江文斌老师回忆道。  “我参加过两次学院社会实践,去日本的社会实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深切感受到了中外农业的差距,同时也为自己选择的专业感到自豪,希望为农业合作社做更多的贡献。”已经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毕业生刘岩说。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李中华教授告诉记者,“学院将继续发挥智库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服务乡村振兴。”  李中华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来支撑,只有因地制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学校平度校区正在抓紧建设中,未来学校对于平度市这样一个农业县市的发展支撑力度毕竟更加强化。在这个方面,学院大有可为,将进一步加强与平度的合作,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行模式,帮助建立粮食产业化联合体。”  此外,学院还致力于人才培训与产学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林农合作组织、云南省等16个地市的各类涉农领导干部、合作社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带头人培训,累计80余班次、8000余人次。参与中组部、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及部分省份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供销合作社干部培训等各类培训500余项、累计学员60000余人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对学校、学院来说是机遇,更是使命,希望老师和学生要多参与进来,多下基层,帮扶农村。”李中华院长说。  2018年,学院与莱州市驿道镇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未来五年中,双方将依托服务站和实践基地,充分整合发挥莱州市驿道镇特色资源与我校科研优势,通过双向服务、双向交流、特色培养、特色教学等形式,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紧密围绕驿道镇农业产业发展中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规划指导,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在驿道镇实施转化。此外,李中华院长透露,2019年,学院将与济南基层政府和有关企业开展合作;作为隶属于莱西代表团的青岛市人大代表,他也希望尽最大能力帮助莱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 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春风送暖,万物方苏。入学以来,各学院各单位纷纷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启新的学期。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理信学院、管理学院等纷纷走入学生宿舍,提醒并督促同学们要尽快从假期生活回到学习状态。建筑工程学院、植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院等分别举行学生干部培训会。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分别开设有氧搏击操、瑜伽等特色健身课程,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 专业化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专业化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乔磊 王敬 李永青 孙晓东 范楚琦 编者按 根据《关于成立青岛农业大学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的通知》(青农大学工发〔2018〕40号)要求,学生工作部(处)认真组织了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团队负责人的申报工作,经个人申报、专家评审推荐,首批组建党团和班级建设等5个研究团队,确定乔磊等5名辅导员担任团队负责人。中心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五位负责老师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乔磊: 增强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凝聚力 2019年,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工作,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的原则,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线,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水平,增强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查找学院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改进方向,思考探索新举措新办法,真正实现党团组织与班级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理论学习。在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共青团员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线,以“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等为主要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逐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三、主题实践教育。扎实开展好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学习、建设和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强化机制建设。建立党员学风促进小组,教育、组织党员自觉地在专业学习、各类比赛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建立“党员宿舍”,强化学生党员在宿舍建设中的职责;以党建带动团建班建,广泛开展“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帮扶活动。   五、促进优良学风。分别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 王敬: 多维度全方位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以服务同学认识自我、促进发展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发现职业兴趣、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多维度全方位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顺利起航职业人生。   中心日常建设发展过程中,重点做好探索职业发展全过程管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从大一至大四首尾呼应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体系;通过设计形成《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手册》,指导学生每学期制定发展目标,强化就业准备; 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职场演练、职业发展讲座,不断深化学生职业认知,引发学生生涯行动,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其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建立畅通、优质的职业发展咨询服务渠道,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扩大朋辈良性影响,帮助学生尽快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激发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逐渐拓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服务内容,做好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生涯规划、定位决策、求职技能、求职礼仪、求职心理等方面工作。开展好理论研究,总结、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探索就业指导服务新思路、新载体、新模式,提升服务学生就业和创业质量与水平。 李永青: 加强理论研究, 增强育人实效 大学生宿舍育人工作研究团队将紧密结合宿舍育人工作中的重点、热点话题,积极开展宿舍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理论研究方面,团队将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定期组织交流研讨,认真总结当前宿舍育人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并建立充分发挥宿舍育人功能的方法和机制,提高学生宿舍育人工作的科学性。二是加强与山东省学校后勤协会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团队成员到兄弟院校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宿舍育人工作先进经验,提高育人工作理论水平。三是举办青岛农业大学首届宿舍育人工作研讨会,征集优秀宿舍管理工作论文和研究成果并集结成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全校宿舍管理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四是撰写宿舍育人优秀工作案例和育人工作研究论文。   在实践探索方面,团队将与学校学生工作部、后勤管理处密切配合,在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以食品学院宿舍为试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如“公寓的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等,大力强化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渠道,探索宿舍育人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发挥学生宿舍育人阵地的作用,创新我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浓厚学习氛围且具有和谐、活力、青春的生活环境。 孙晓东: 加强辅导员引导作用 打造 “三位一体” 学习模式 学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成果以及培养人才的水平。如何能够准确的把握学院学风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学风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点。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读书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取大学,而进入大学后自认为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便存在“喘口气”的想法,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系统的规划,不再把学习当成生活的重点。此外,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都知之甚少,对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专业前景与就业状况也几乎不了解,对待专业知识,浮于表面,不去刻苦钻研和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   在优良学风建设方面,首先通过编制调查问卷,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学风的定义、怎样加强学风建设等的看法;其次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加强学风建设规范管理,扩大党员服务范围,树立先进典型。成立以党员、积极分子为主的“学风自律委员会”、以国家奖学金、十佳大学生为主的“学风宣讲团”、以班级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同学为主的“学习小组”,形成“三位一体”学习模式,打造学风建设“卓越工程”。 范楚琦: 聚焦网络思政 助力青年成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旨在立足于网络传播多元化时代,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全新活力。中心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同时能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整体的时效性。主动利用新媒体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互动,以民主、平等的理性交往姿态与大学生群体建立友好的可持续性的良性互动关系,逐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网络思政平台的内容建设,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价值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平台传递内容,增强理论观点的思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感受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在交锋中形成正能量观念。三是立足于面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努力发挥中心平台的带动作用,促进合作与交流。以中心为依托,与相同和相近研究方向、工作内容的辅导员、平台开展合作,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为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和空间,打造高素质的工作团队。